第224章 霸道村姑成壕路28(第2/5页)

对于她做的这件事,卫斯年举双手双脚赞同并积极响应,所以人也是他找来的。

对方是县政府某领导的远方亲戚,一个丈夫去世需要养独自养育几个家中孩子的乡下大姐,人比较厚道可靠。

钱宝芳看中的是她在县城里谋生过一段时间,已经适应了城里的氛围,磨练的会察言观色能说会道。

关键是人家上过扫盲班,认识一些字,起码算账记账没问题。

有能力,还识字会算会记,钱宝芳没有理由推拒这样的‘人才’,欣然笑纳。

不过到底能不能胜任,还需要试用一段时间。

钱宝芳给了对方一周时间,看做的效果怎么样,之后觉得不错才正式将服装店交付过去。

当然了,她也不是周扒皮,工资待遇定的挺好。

每天看店底薪一块钱,每卖出一件衣服有五毛钱奖励,努力一下,一个月下来算算也有一百多块了。

这钱对比钱宝芳如今赚的是少,但和其他工厂职工每月不到一百块的工资比起来,已经高了很多。

毕竟像卫斯年这样的县政府干部,一个月也才一两百块的收入。

所以帮忙看店的大姐对此很满意,上岗后就跟打了鸡血一样,热情高涨地迅速投入到工作之中。

钱宝芳暗中观察了几天,瞧她确实做的有模有样,之前考察期间的表现不是装的,也不是那等偷奸耍滑的人,方才放心下来,白天不再过去,只偶尔过去查查账管理一下就行。

其实根本不用她多么担心,对面店里的钱爸钱妈自会帮她盯着呢。

再说人家大姐也不傻,得了这么个好工作,珍惜都来不及,又怎么会在老板爹妈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自毁前途。

然后钱宝芳就闲下来了,终于可以睡上个懒觉,时不时还能做点新鲜吃食去慰问一下革命同志卫斯年,等他下班后一起逛街约会看电影,感情比她忙碌那会儿更加融洽。

钱爸钱妈虽然心疼闺女额外花钱雇人看店,但对她和女婿这样培养感情却特别支持。

夫妻俩看过一段时间,瞧见闺女比开店忙碌那会儿开心许多,索性也就放开了,觉得这般也挺好。

随着盛夏过去,初秋来到,城东的芳芳服装店经营的如火如荼,衣裳风靡全城。

制衣厂那边在初秋前就接到过钱宝芳的几次秋装设计图稿,做出来后默契地没在县城投放,只要是打着‘芳芳服饰’标签的服装,厂里除了给本地的芳芳服装店供货外,其他的基本全部销往了外地。

王中华他们已经将店铺开了起来,但仍旧是跑南边进货居多。

因为他们的特色就是这个,总有吸引客户的点,能够让他们的店面在一众如春笋般纷纷冒头的服装铺子中占据一席之地。

钱宝芳这边的样品仍然是通过他们捎带,但她会按照件数付钱,比他们卖的单品价还要高,绝对是够意思了。

王中华猜测到她的经营模式,试探着问了后觉得自己是搞不来的,没那个设计天分。

他那群兄弟也不成,吩咐着让他们干活行,但若是叫大老爷们捏着铅笔画什么图稿,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所以钱宝芳这种和制衣厂合作彼此赚钱互利的头脑,他们模仿不来。

倒是她开店的模式可以借鉴。

不等王中华从中学习管理服装店的经验,钱宝芳趁着秋装上新的功夫,难得从和卫斯年的甜蜜恋爱中抽身,筹备着在城西开了一家同样的芳芳服装店,满足大家无须跑过全城就能买到她家衣裳的意愿。

于是乎,在第一场秋雨落下之时,芳芳服饰的第一家连锁分店开业了。

与此同时,县城周边又落建了几所工厂,像肉食品厂、饼干厂、罐头厂之类的依次在城外落地开花。

这些全是卫斯年忙碌的结果。

在钱宝芳为事业更进一步的时候,他也没闲着,给县里拉来了更多的资金,借助本地的农产品通过工厂再加工做成受大众欢迎的事物,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百姓的需求,还可以销往外地甚至全国,以期盘活县里的市场经济。

随着他这般苦心孤诣的努力,县城的经济几乎以肉眼可见地繁荣起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相应的,钱宝芳的服装店生意也越来越好了,是卫斯年功绩之下的受益人之一。

等到两人都空闲了下来,秋收又快到了。

回村收秋之前,钱爸钱妈将未来女婿叫过来,一家人吃了顿饭,商量给闺女办婚礼的事情。

之前他们已经找人算过良辰吉日,定下了婚期,时间正是在秋收后不久。

以二老的意思,那就是让卫斯年到时看能不能请几天假,秋收后在村里把婚事办了。

县城领个证宣誓词什么的进行一下就成,村里的婚宴酒席是肯定要摆的,怎么的也得请乡亲们见证庆贺一番。

另外,还有京都那边需要提前通知一声。

钱爸他们经过上次卫斯年的介绍,也知道搞研究的那些高人一般都忙的没啥时间,亲家夫妻俩对儿子貌似也不太关心,到时结婚来不来现场无所谓,但总得表个态出来,不然他们闺女进门成啥了。

卫斯年一一应着,很快就给在京都的父母去了信,直接发的电报,在这个时候最是快速高效。

当天发,当天就得到了回音。

卫家爸妈的回信是全凭卫斯年自己做主,表示夫妻两个现在全都正忙着研究项目为国家做贡献,几年内没一个能脱开身离京外出的,因此麻烦亲家这边帮忙置办一下,届时他们人来不了,但一定会寄来聘礼和东西以示歉意等等。

钱爸钱妈看了这回信时再次一言难尽,愈加觉得女婿就是那被不靠谱的爹妈放养在外当野草长的小可怜,太惹人心疼了。

亲家两口子愿意放权让他们这边置办婚事是挺好的,但人家对儿子也太不重视了点吧,瞧着心里眼里都是研究,孩子都撩开手一点不管。

“不是他们不重视这事儿,不愿意过来,极有可能是出不来,据说有些研究把的特别严密,进去了就轻易不放人的,还请叔婶见谅介个。”卫斯年讪讪着为自家父母说了句公道话。

钱爸钱妈连忙摆手,心知亲家那两人是干大事的,不来就不来吧,只要诚意到了就行。

“那边既然没意见,咱就按照这里的风俗来办事儿了?”钱爸最终确认道。

卫斯年欣然点头,没有一点意见,全凭二老安排。

钱妈顿时一乐,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满意,当即欢喜地提醒说,“好孩子,还叫叔婶呢,该换个称呼啦。”

卫斯年看了眼没反对的钱宝芳,立马应声笑着喊了声爸妈。

钱爸钱妈哎哎应着,高兴的满面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