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威尼斯(第4/22页)

听其自然吧!发展的本身就是一种命运;而博得广大公众同情和信赖的那些人,在行动方面为什么不该与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们有别呢?当一个伟大的天才艺成脱颖而出,能经常明确地意识到他才智的价值,但同时却装出一副孤芳自赏的姿态——其实内心充满着无法排遣的痛苦与斗争——而且还设法让世人也知道他的才智和名声时,只有冥顽不灵的吉卜赛人才感到无聊,会发出嘲笑之声。此外,在天才的自我形成过程中,有多少喜怒哀乐和恶风逆浪啊!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斯塔夫·阿申巴赫的文章中有一些官腔和教训人的味儿,他后几年的笔调失去了敢想敢说的犀利风格和微妙清新的色彩,变得一本正经,精雕细琢,循规蹈矩,甚至有些公式化。像人们对路易十四的传统说法那样,这位年事渐长的作家在文体方面摈弃了一切普通的字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学校当局把他的一些著作选载在规定的教科书中。当一个刚即位的德意志君王在腓特烈大帝史诗作者的五十寿辰授以贵族头衔时,他认为受之无愧,并不拒绝。

他辛辛苦苦地奔波了几年,在各处寻找安居的地方,后来才不失时机地选中慕尼黑作为他永久栖身之所。他住在那里,受到市民们对社会名流那种稀有的尊敬。他青年时代就和学者家庭出身的一位姑娘结婚,但婚后只有一段短时期的幸福生活,不久妻子就去世了。他身边有一个已婚的女儿,可从来没有一个儿子。

古斯塔夫·冯·阿申巴赫还够不上中等身材,皮肤黝黑,剃修整洁。他的脑袋同他纤弱的身材相比,显得太大了些。他头发向后梳,分开的地方比较稀疏,鬓角处则十分浓密而花白,从而衬托出一个高高的、皱纹密布而疤痕斑斑的前额。他戴一副玻璃上不镶边的金质眼镜,眼镜架深陷在粗厚的鼻梁里,鼻子弯成钩状,有一副贵族气派。他的嘴阔而松弛,有时往往突然紧闭,腮帮儿瘦削而多皱纹,长得不错的下巴稍稍有些裂开。看来,变化多端的命运已在他的头部留下了印记,因为他的头老是伤感地歪向一边。不过使作家的面容变形的,不是繁重劳碌的事务和生活,而是艺术。在这个额角后面,传出了伏尔泰和腓特烈大帝对于战争问题的精辟言论和动人的答辩;一对困倦而深陷的眸子透过眼镜向外凝望,曾亲眼看到过七年战争时期病院中种种血淋淋的恐怖景象。不错,从个人角度来说,艺术使生活更为丰满。它使人感受更大的欢乐,但也更快地令人衰老。艺术在它的信奉者面上镌刻着奇妙的幻想与高超的意境;即使这些信徒在表面上过着一种幽静恬淡的生活,但到头来还会变得吹毛求疵,过分琢磨,疲乏困倦,神经过敏,而纵情于声色之娱的人们是不致落到这步田地的。

从那次散步以后,尽管他急于想作一次旅游,但一些实际事务和文学方面的事务使他又在慕尼黑呆上两星期左右。终于他通知乡下,他四星期内就可回到乡间别墅里来。他在五月下半月的某一天将乘夜车去的里雅斯特④,在那里只逗留二十四小时,第二天早晨就乘船到波拉去。

他所追求的,只是新奇的事物和无牵无挂的境界。这个目的却是很快地就能达到的,因此他在亚得里亚海离伊斯特拉半岛海岸不远的一个小岛上住下来。这个小岛闻名已有多年,当地居民衣着虽然破破烂烂,但色彩鲜艳,说话的音调怪里怪气。那里的悬崖峭壁十分奇丽,下面就是一片大海。但那里经常下雨,空气沉闷,旅馆里住的都是些见识浅薄、胸襟褊狭的奥地利人,而且没有机会接近他所向往的大海,因为只有在松软的沙滩上才能走近它。这些都很使他不快,他感到这里并不是他应当来的地方。他内心一阵激动,焦躁不安,不知上哪儿去才好。他细心了解轮船的来往路线,留神注视周围的一切:突然间,他的目的地油然呈现在他的眼前。如果有人一夜之间决定想去一个无与伦比的、神话般的地方,他该去哪儿呢?这是一清二楚的。他到这儿来干什么呢?他错了。本来他是想到那种地方去旅行的。呆在这儿可不对头,他毫不迟疑地取消原来的打算。他来到岛上约摸十天以后,一只飞快的汽艇在晨光熹微中经过海面把他和他的行李带回到军港,他在这里登陆以后,只需马上经过栈桥到一艘轮船的湿漉漉的甲板上去就行。这只船是开往威尼斯去的。

这是一只使用已久的意大利轮船,很旧,被烟灰熏得又黑又脏。阿申巴赫一上船,就有一个肮脏的驼背船员满脸堆笑地引他到船身深处一间洞穴状的小舱内,小舱有灯光照明。在小舱的桌子后面,坐着一个嘴角叼着烟头、帽子一直歪戴到脑后并且长着山羊胡子的人,他的脸相有几分像旧时的马戏团老板。他用做生意的那种装腔作势的姿态接待旅客,签发票证。“到威尼斯去!”他重复地念着阿申巴赫的申请,一面伸出手臂,把钢笔浸到斜摆着的墨水瓶中去蘸黏滞滞的墨水。“乘头等舱到威尼斯去!就这么办吧,先生。”他胡乱地写了一通,拿起一只匣子把蓝色的沙子撒在纸上,然后把沙子放到泥罐里,用焦黄的、瘦骨嶙峋的手指把纸折好,重新写起来。“到威尼斯去旅行,这个地方拣得好!”他一面写,一面喋喋不休地说。“啊!威尼斯!多美的城市!对有教养的人来说,这个城市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因为它过去有一段光荣的历史,现在还是很有魔力!”他行动敏捷,空话连篇,有些招摇撞骗的味儿,好像他担心那位旅客威尼斯之行的决心还会动摇似的。他匆匆忙忙地算账,把找剩的钱放在污迹斑斑的台布上,干起来像赌场里收储金的那样利落。“先生,愿您称心如意!”他像演戏般地鞠了一躬。“能够侍候您,我感到不胜荣幸!……再来一位!”他接下去马上扬起胳膊喊着,像有一大批旅客鱼贯地等在门口,虽然,实际上再也没有什么人要办手续。于是阿申巴赫回到甲板上。

他把一只手臂靠在栏杆上,望着到码头来徜徉的、想目送轮船开出的闲散的人群,然后再回头观察同船的旅客。二等舱的男男女女都蹲在甲板上,他们拿箱子和行李包当作座位。头等舱的旅伴中还有一群青年,看去像是波拉城里商业部门的伙计,他们聚在一起嬉笑,闹哄哄的,为意大利之行显得兴高采烈。他们吵吵嚷嚷地谈论本行工作,说着笑着,手舞足蹈,洋洋自得,而且还大声唤呼那些挟着公文包沿港口大街去干公事的同事们;对于这些凭着栏杆油嘴滑舌打趣的伙计们,他们也挥动手杖作出吓唬的姿态。其中有一个人穿着过时的淡黄色夏衣,系着一条红领带,戴着一顶引人注目的巴拿马草帽;他欢腾雀跃,拉开嗓门直叫,声音比任何人都响。但阿申巴赫还不及稍稍定神细细打量他一下,就大吃一惊地发现他并不是一个青年人。不容怀疑,他是一个老头儿。他的眼圈和嘴角都布满了皱纹,面颊上的那层淡红色不过是胭脂;周围镶有彩色花边的巴拿马草帽下面棕色的头发,其实却是假发;脖子萎缩,青筋毕露,一根根翘起的胡子和下巴下面的小绺胡须,都是染过色的;笑时露出的一口黄牙,只不过是一副廉价的假货;两只食指上戴着印章戒指,一双手完全像老年人一样。阿申巴赫瞅着这个老家伙和他的同伙,心里泛起了一阵反感。难道他们看不出他已是一个老人,已没有资格穿起奢华绚丽的衣服,也没有资格去扮演青年人的角色?看来,他们对杂在中间的这个老头儿已习以为常,把他看作是同一类人。他打趣地用肘子推撞他们的胸部,他们也毫不厌恶地报以同样的玩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阿申巴赫把手托在额角上,闭着眼睛,这说明他睡得太少了。在他看来,这一切似乎并不那么寻常,仿佛他所理解的那个世界已开始像梦境般地渐渐远去,变得奇形怪状,只要他稍稍遮一会儿脸,然后再张开眼睛看,这一切似乎都会停止。但正在这当儿,他猛然有一种浮荡的感觉,张眼一看,惊奇地发觉灰黑笨重的船体已慢慢离开筑堤的海岸。在机器的往复运动下,码头与船身之间污浊的、闪闪发光的海水像一条条的波带,一英寸一英寸地向四面扩展,汽船经过一番笨拙的掉头动作,就昂首驶往大海。阿申巴赫走到右舷,这里,驼背船员已为他准备好一把躺椅,同时,工作衣上油迹斑斑的一个服务员问他要吃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