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追求浪漫传奇的人(第6/6页)

我们的车子在“入市税征收处”停下来。这是一幢洋溢着中世纪风情、模样十分古雅可爱的建筑物,门口停放着成排“达达-奔驰”货车。这些车子的尾板装饰得十分花哨,上面印着几个花体字“请按喇叭”,底色不是赭红就是粉红。店铺中聚集着一群浑身裹在毛毯里的男子,他们坐在高耸的地板上,抽着水烟。我们绕过市中心,走进一条两旁矗立着一排高大的法国梧桐的林荫大道——克什米尔人相信,这种树木的阴影十分清凉芬芳,具有医疗作用。我们来到一栋簇新的红砖建筑物的庭院。“游客接待中心”就坐落在这儿。对街树立着一块巨大的告示牌,上面张贴着尼赫鲁总理的照片和训词;他老人家呼吁民众,把外国游客当成朋友看待。告示牌下聚集着一群克什米尔人,大呼小叫,态度十分嚣张,连那些头上缠着布巾、手里握着警棍、昂首挺胸高视阔步的印度警察,也不太敢招惹他们。

这群大呼小叫的男子中,有一些是船屋的主人或是他们的仆从。乍看之下,我们真不敢相信这帮人拥有一栋像样的房屋,能够提供游客膳宿服务。但船屋确实存在。这些漆成白色的水上住宅坐落在湖中,依偎着苍翠的岛屿,白白的、长长的一排,跟湖畔群山上的积雪相互辉映。湖岸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道水泥阶梯,从湖滨大道通往水晶般湛蓝的湖水。或蹲或坐,一群男子聚集在阶梯上抽着水烟。他们的游船,克什米尔人管它叫“施客啦”,挨挤成一团停泊在岸边,船上撑着遮阳篷,船舱中铺着坐垫,红黄两色,煞是好看。我们搭乘游船前往湖中的船屋。踩着岸边一座小巧可爱的阶梯,我们走进船屋中。一看到里面的陈设,我们整个人都呆住了:地毯、黄铜器皿、镶在镜框里的照片、瓷器、墙上的精工镶板、擦洗得亮闪闪的家具——全都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古董。刹那间,闹哄哄的艾旺提普尔城和整个印度,全都消失了。进入这间船屋,我们仿佛置身在“英国人的印度”。主人拿出过去好几十年来房客留下的早已经泛黄的便函和各种推荐信让我们观看。其中有好几张请帖——船屋的主人受邀参加英国军官的婚礼(这些军官现在都已经当上祖父了吧)。在镇上的游客接待中心,这位船屋主人显得那么的卑微,他低声下气,踩着脚踏车,一路跟随我们乘坐的出租双轮马车,哀求我们造访他的船屋。这会儿,前脚才踏入屋门,他整个人就完全变了个样。他脱掉鞋子,在地毯上跪下来,向我们奉茶。霎时间,他的举止言谈变得有如瓷器般精致高雅。在今天的印度,你难得遇到对传统礼节这么娴熟的人。他拿出更多照片(他父亲的照片、他父亲的房客的照片)和更多的推荐函,让我们观赏。他最爱讲英国人在船屋举行盛宴的故事。

屋外,积雪覆盖的群山环绕着湖泊。阿克巴大帝⑤建造的哈里·帕尔巴特堡矗立湖心。远处,白杨丛生的地方,我们看得见湖滨小镇雷纳瓦里。隔着一片空旷的水域,湖对岸苍翠的山坡上有一座花园。看起来,经过千百年的冲刷,山顶流失的土壤已经把山腰上的石缝全都填塞了。这座莫卧儿皇家花园,规模十分宏伟,气象万千:高耸的平台、笔直的线条、矗立在花园中央的亭台楼阁、宛如阶梯般一级一级往下流淌的水道。在克什米尔,我们可以接受莫卧儿人和印度教徒。但英国人在这儿出现——他们遗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歌谣、书籍和那些遗留在全世界最壮丽的花园“夏丽玛”的手印,却让我们觉得难以接受。英国人竟然闯入这个四面环山的幽谷,盘踞这座处处可见水烟袋和俄式茶壶的城市。今天,在城中那条名为“官邸路”的街道,我们可以看见一间专供藏族商旅住宿的客栈,坐落在尘沙弥漫的广场上。那些藏族人穿着长统靴,戴着毡帽,把头发编成辫子,身上的衣裳灰扑扑、脏兮兮的,一如他们那饱经风霜的脸庞。男人和女人装扮一模一样,分不出性别。

我们没租下船屋。里面藏放的各种遗物和纪念品,到今天依旧显得那么的个人化,那么的感人。它们所代表的浪漫传奇跟我毫无关系,而我也不可能把这些遗物跟它们的传奇分隔开来。住进这间船屋,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闯入者,就像我在当地俱乐部所感受到的那样。这些俱乐部的撞球场的墙上依旧悬挂着三十年前的漫画(镶在镜框里),但图书室乏人照料,早就荒废了,一整个世代的品位被冻结封存起来,而吸烟室墙上依旧悬挂着几幅污痕斑斑的铜版画,画中的彪悍骑士据说是“亚菲迪人”或“俾路支人”⑥,但透过灰尘满布的玻璃,我们实在看不清楚他们的马上英姿。印度人大可以悠游自在、无拘无束地穿梭在这些遗物间,它们所代表的浪漫传奇,其中有一部分一直属于他们,而今,他们把这段传奇整个地继承下来。我既非英国人也不是印度人——他们的光荣历史,我无从分享。

比哈尔,印度东北部的一个邦。

胡马云(Humayun,1508-1556),印度莫卧儿王朝第二任皇帝。父亲为16世纪征服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的蒙古大将巴伯尔(Baber,1483-1530)。

路提彦(Sir Edwin Landseer Lutyen,1869-1944),英国著名建筑师,新德里的市区规划与建设大都出自其手。“路提彦市”特指由他负责设计的德里新市区。

楣式结构,建筑中使用“横楣”而不用“拱”的构造方式。

阿克巴大帝(Akbar,1542-1605),莫卧儿王朝皇帝,1556年至1605 年间在位。

亚菲迪人,骁勇善战的民族,现居住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开伯尔山口一带。俾路支人,俾路支斯坦的贵族和统治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