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第2/2页)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在读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巴黎晚报》上刊登的多拉·布吕代的寻人启事后,我接连几个月都没办法不去想这件事。几个精确的细节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不去:奥尔纳诺大街41号,一米五五,鹅蛋脸,灰栗色眼睛,灰色运动服,酒红色套头衫,藏青色半身裙和帽子,栗色运动鞋。还有围绕在这一切周围的黑夜、陌生人、遗忘和虚无。我感觉自己永远都无法找到多拉·布吕代的一丝踪迹。而这种缺失感促使我写了一本小说《蜜月旅行》,好像是另一个让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多拉·布吕代身上的方式,或许,我对自己说,为了弄清楚或揣测和她有关的一些事情,某个她曾经待过的地方,她生活的某个细节。我对她的父母一无所知,对她出走的前因后果也一无所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在一九四二年九月十八日被送往奥斯维辛的人员名单上读到了她的名字,布吕代·多拉——没有别的说明,没有出生日期和出生地点——在她的名字上面是她父亲的名字,布吕代·埃尔内斯特,一八九九年五月二十一日,维也纳,无国籍。

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想起六十年代我认识的几个女人:安娜·B、贝拉·D——和多拉年纪相仿,她们当中有一个跟她的出生日期只相隔一个月——她们在占领时期的遭遇也和她一样,可能有过同样的命运,或许跟她有过类似的境遇。今天我才明白,我必须写上两百页才能在不经意间捕捉到一点真实的影子。

就在那几行字里:“列车停在纳雄站。里格和英格丽已经错过了巴士底站,他们原本应该在那里换乘去金门的列车。走出地铁站,他们踏上一片雪原(……)。雪橇穿过几条小巷,来到苏尔特大街。”

那些小巷跟匹克普斯路和马利亚圣心寄宿学校离得很近,多拉·布吕代就是从那里出走的,十二月的某个晚上,或许那天巴黎也下着雪。

这是书上唯一一个地方,我在无意识中,在时间和空间上靠近了她。